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快眼看书 www.yankanshu.org,恰同学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尊敬的陆高声战友:首先通过您向上海知青们表达我的问候。

    你说你们在网上有一封致我的公开信,我不上网,未看到。既然你告诉了我,我会抽空看的。

    依我想来,《知青》只不过是一部电视剧而已。在多样化的前提之下,没有这样一部电视剧是极不自然的文化现象。现在有了,我觉得使中国之影视文化现象比较自然了。所谓拾遗补缺罢了。如此而已,仅此而已。寻常事寻常一过最好。但既然你们要研讨研讨,那么请你转呈我的几点初衷以及前后情况,供你们参考:

    1.作为编剧,我的剧作已同名出版。我之完完整整的创作理念呈现在那里。除了印在封面的推荐词,我对其中的每一行字都负传播责任。书中的两段题记体现着我在2008年开始创作时的文学理念,照抄如下:

    一人不但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

    但无论这两点对人多么不利,人仍有选择自己人性坐标的可能,哪怕选择余地很小很小。

    于是,后人会从史性文化中发现,即使在寒冬般的时代,竟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而那,正是社会终究要进步的希望。

    二人性先天具有弱点和缺点,倘无道德约束,膨胀而且变质,那么谁都别想在人世间活得好些。

    道德乃是为了使绝大多数人都活得好些的社会法则。归根结底,人类的进步是人性的进步,人生的提升是人格的提升。

    “文革”既反人性也反人格,因而是人类社会的“反动运动”。

    2.至于电视剧《知青》,它是一个团队的创作成果,也首先是导演依据剧本再创作的成果。原剧本59集,停机后初剪为58集、56集、52集。送审的是52集没音乐没主题歌的未合成版。我及各方面审查专家预先看到的都是未合成版。也就是说,正式播出的45集版什么状态,我和各方面专家们也都是从电视中才看到的。

    3.我认为,我们知青应有两种身份--一是知青身份;二是“文革”见证人身份。如果我们都已到了这把年龄,却仍仅有知青身份之意识本能,而全无“文革”见证人意识自觉,那是会令下几代人替我们遗憾的。我创作剧本时这一意识极为明确,并且是摆在第一位来考虑的。作为当年的知青个体,我尊重只强调个人苦难的“唯我”立场。但是作为编剧,我不能不肩起我们也是“文革”年代见证人的创作责任。

    4.当年的知青人数众多,情况及后来命运千般百种,我没有才能创作一部知青苦难大全。而在今天,即使我想要替我们大家肩起“见证人”的责任,也根本不能完全地如愿以偿,只能局限性地重现我们大家和我们共和国一同度过的极“左”年代。即使如此,亦须勇气。我所欣慰的是,《知青》整个团队都有。

    5.我是不主张用《知青》这剧名的,但并非我说了就算的事。我曾建议剧名改为《知·青》--知即知道;青即青春、青涩。我个人很喜欢后一剧名,有意味。但我不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何况我认为片名只不过是片名,不必非坚持己见。并且,我连“全景式”三字也认为不妥,却也没坚持己见。

    6.我是在家中看了很多集并且不断被电话采访干扰之后才关注到主题歌中“无怨无悔”四字的。主题歌之歌词是艺术总监写的。

    他是憎恶极“左”年代的人。他不止一次对全剧组说:“和人民同甘共苦,批判‘文革’,这是《知青》的思想灵魂。”在这一点上,全剧组都感谢他。

    他写那样的歌词当然不是为了“美化‘文革’”,我深知那是出于另一番考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